图为夜幕下的沁水县树理小镇。记者 袁文忠 摄
走进冬日的沁水,目之所及,村庄道路干净整洁,农户庭院有序排列;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里,一排排智能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菜农在忙着管护蔬菜;项目工地上,大型施工机械往来穿梭,工人们在紧张而专注地施工……
近年来,沁水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县域特点,确定了“一城两带四区四廊,百村千庄共富共美”的发展布局,梯次推动全县乡村由表及里全面提升,讲好共同富裕先行区的沁水故事。
加快产业培育,激发内生动力
在郑庄镇孔必村,中电农创沁水公司3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项目已经初具规模,屠宰车间内,现代化的屠宰设备完成安装,企业员工完成上岗培训,即将投入运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动力的来源。沁水县坚持“特优”战略不动摇,出台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六项举措,围绕蜂蜜、肉鸡、肉羊、中药材、食用菌、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技术引进,精准发力培育壮大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一大批有潜力优势的产业项目遍布全县。
如今,龙港镇初步形成了社区服务业+蜂蜜、中药材、仓储物流、设施蔬菜、种植养殖的“1+5”主导产业;土沃乡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肉牛、绵羊、肉鸡等养殖,加快推进养殖业发展,切实增强乡域经济发展后劲;郑庄镇利用本土农业产业优势,打造六大农业产业园区,开发十大农业特色产品,形成产业园区全域覆盖,特色产品齐头并进新格局……一项项峥嵘的产业、一串串跳动的数字、一处处落成的园区,无不展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实施普惠工程,提升乡村面貌
在郑庄镇石室村的广场上,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有的围在一起下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牛娅丽介绍说,石室村以改善农村环境为抓手,连续多年筹措资金,硬化绿化村内道路,亮化美化村容村貌,修建旅游卫生公厕,改善污水管网,村容村貌每年都有新提升。
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做起,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千万工程”始终秉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沁水县制定了《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和示范廊带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旱厕改造、污水处理、垃圾清运、街巷硬化“四大普惠工程”。
嘉峰镇尉迟村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把农村垃圾清理、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主攻方向,高标准打造东方古堡示范廊带的“先行工程”“样板工程”,实现人居环境面貌全面提升;郑村镇将全镇15个村按精品示范、提档升级、环境整治三类村压茬推进,因地制宜打造和美乡村;胡底乡重点打造主题游园、人文街景8处,着力绘就一幅“有山有水、有景有画、有形有魂”的美丽画卷。如今的沁水,实现了“一处美”变“处处美”,“一时美”变“时时美”,“一村美”变“村村美”。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发展基石
在郑村镇侯村村,一排排楼房鳞次栉比,一条条巷道干净整洁,设施蔬菜园绿意盈盈,环保生产线机器轰鸣,一个舒适宜居、充满活力的村庄跃然眼前。侯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小抗介绍说,村里坚持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构架“党建+产业”双轮驱动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
乡村要振兴,组织必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沁水县聚焦打造“先锋沁水强基提升”党建品牌,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各领域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通过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优配强班子成员,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实施年轻干部“周末苗圃”培养计划,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培训、实践锻炼,提升年轻干部乡村振兴履职能力;建立村“两委”班子分析研判、空缺补充工作机制,根据工作表现、群众满意度,动态调整配备21名村党组织书记,优化班子结构,锻造乡村振兴前沿阵地坚实堡垒。
通过持续深化拓展党建特色品牌创建活动,沁水县培育了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成效明显的基层党建特色品牌。端氏镇苏庄村开发“槐树下话党恩”等微党课,凝聚了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龙港镇坚持支部领路、产业铺路、群众致富的发展理念,打造了党建产业联盟抱团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产业发展模式;中村镇积极发挥“头雁”效应,通过调整支部带头人、配强村“两委”班子、储备后备干部三大行动,锻造了乡村发展的“主心骨”。
在“千万工程”指引下,沁水县乡村振兴征途迈出坚实步伐,从产业发展的多元突破,到人居环境的美丽蝶变,从乡村治理的精细深耕,到农民增收的稳健提升,成果斐然。2024年,全县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182个,集体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87个,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0754元,同比增长8.5%,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沁水大地徐徐展开。(太行日报 郭娜 牛泽菁)